《福建日报》刊发《“大红袍”价格变奏“辨音”》 报道杨江帆团队研究解密“大红袍现象”新成就
一个致力追溯中国茶业经济发展轨迹的高级研究团队,近日发布了《2010年中国茶产业蓝皮书》。面对当前本土茶产业的热点话题“大红袍价格攀高现象”,这一团队展开全方位的纵深研究,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观点,解密“大红袍现象”
“大红袍”价格变奏“辨音”
研究团队简介:
杨江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武夷学院校长,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叶乃兴,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林金科,教授,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
刘伟,福建农林大学副研究员
李远华,武夷学院副研究员
庄佩芬,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谢向英,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
张健明,侯大为,武夷学院教师
管曦,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
苏宝财,福建农林大学博士
林畅,福建农林大学讲师
陈松,王盛彬,福建农林大学茶文化经济博士生
近日,一个致力追溯中国茶业经济发展轨迹的高级研究团队,发布了《2010年中国茶产业蓝皮书》。
去年以来,“大红袍暴涨现象”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天价大红袍”更是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时,今年“大红袍”还会涨价吗?“大红袍现象”背后的真正动因是什么?
昨日,笔者走访了这个由著名茶业经济学家杨江帆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聆声辨音,听听他们解析大红袍茶产业价格“变奏曲”中抑扬顿挫的音符,解密“大红袍现象”。
据了解,2010年,武夷山岩茶的成品价格不断上升,创下历史新高。
追溯价格轨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武夷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著名茶叶经济学家杨江帆教授,一语切中肯綮——为什么武夷茶十几年前低价却无人问津,而近两年的价格“飙升”却引来了人们的热烈关注?在这段价格变奏曲中,究竟是怎么样的旋律在唱响?值得人们深思。
杨江帆教授和他领衔的团队,从武夷茶业经济的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展开全方位的纵深分析,以独到深刻的观点为我们解密大红袍价格的“突变的基因”。
宏观交响曲:
区域金牌光环下“绿金”闪耀
武夷山这个拥有双世遗金字招牌的“金色区域”正成为众多投资者争先投资的宝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涌入武夷山的外资呈逐年上升之势。
对此,杨江帆教授指出,“这很大程度上说明逐年攀升的茶产业投资引发了茶叶价格的同步上升。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纵深延伸,对上游茶青与精制茶的需求正急剧上升,从而在供求的市场角力下,新的均衡价格顺势出现。”
近年来,随着武夷山旅游城市不断开放开发的背景下,区域品牌大幅度增值,区域品牌下的茶业品牌也同步上升。大红袍品牌效应凸显,武夷岩茶的销售日趋红火。武夷山工商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初,全国各地发展武夷岩茶营销店达4500多家,武夷山茶叶注册商标从2006年的200家升至现在的500多家。
需求的激增、供给的有限,使武夷山大红袍的价格从2009年起开始突增,创下了新高。
杨江帆教授说,综合全国各产区的总体情况来看,仅2009年春茶的平均价格就比2008年上升了10%左右。因此,大红袍茶叶价格的逐年上升,是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全国茶叶市场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中观变奏曲:
武夷茶业的产业升级之路
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叶乃兴与林金科、庄佩芬、谢向英、刘伟、李远华、管曦则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剖析大红袍的价格轨迹。
他们认为,2006年之前,武夷茶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现转变为一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新型业态,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
武夷茶的深加工业于2006年开始出现,如今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武夷茶从低端徘徊后开始向产业链高端挺进。
有茶业界人士指出,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聚集于武夷山,武夷茶价格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不断出现。2006年以来,通过武夷学院的科教助力,启动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增长的发动机”,带来了新的种植与加工技术,引领大红袍的价格不断上升。
杨江帆院长介绍说,武夷学院建校以来,先后设立茶与应用生物系,涵盖茶叶栽培、加工、营销,茶文化与经济等多个涉茶本科专业,创办了国际茶文化培训中心,为“大红袍”茶业的飞跃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同时,武夷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数十家“大红袍”茶叶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2009年,以武夷学院为核心的设计团队,将武夷山独有的山、水、茶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规划并着手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为“大红袍”茶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中山路23号 邮编:350003 闽ICP备16001648号